Practice S turn on steep slope

Practice S turn on steep slope

滑雪這件事 #3:反直覺與重塑直覺

May 08, 2024

滑雪板是一件反直覺的事,首先你的雙腳被綁在一塊板子上,不得不同時運作,第二個則是想要煞車或是轉彎都需要把重心放在前腳,瀕臨失控邊緣的位置。這兩點形塑出非常特殊的體驗


第二天上課我還是留在初級者班,當我重複練習第一天上課教的東西時,我越來越能理解為什麼學雪板這件事是較為困難的,尤其當你不再用單腳來練習,而是雙腳都綁在雪板上,一路從山坡滑下來時,雙腳被強迫同步這件事,以及為了在這種狀況下順利移動,它所衍生出來的理論都是非常反直覺的。與其他的單板運動相比,例如滑板、衝浪板等等,雪板又加上一個先天的限制,你的腳要扎扎實實地與板子綁在一起,因此你沒有機會在失衡的時候逃生似的跳脫板子。

例如說,初學者在學習落葉飄(身體同一個方向,左右在一定的範圍內像是落葉一樣向下滑動)時,為了讓自己的身體順利往右邊移動時,我們會先嘗試性的調整重心,但是因為還沒有抓到所謂重心移動這件事,所以看似我們上半身已經向右邊傾倒,我們的重心卻還是在雪板中間,為了進一步調整方向我們會下意識地以自己的慣用腳發力,嘗試把雪板翹起來,以此調整雪板的方向,教練一看到這個動作就會直接制止,原因很簡單,現在的速度比較慢你還可以這樣做,在速度快的時候一這樣做身體會馬上失衡,並且你會沒有多少時間反應摔倒這件事,通常都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。然而即使知道了這個動作的危險性,我們還是會下意識地去做這個動作。

雙腳綁在一起

雙腳的作動在日常生活中是分開來進行的,臀大肌發力把腿抬起來,腳向前跨下,並以前足或是足弓處觸地,等一隻腳動作完成之後,另外一側的臀大肌才會發力帶動另外一隻腳的動作。這對人類,或者是其他動物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,然而雪板卻把兩隻腳綁在一起,不管是發力,移動都不再是各自的事,同時發力的方式也不再是個別啟動,而需要以全身的動作來調整。

這造成一種反直覺的感受,每每我們想要往特定方向前進時總會想著臀大肌發力,前進方向的腳抬起,並且拖動雪板往那個方向前進,然而這樣卻反而會阻礙我們學習真正的雪板動作這件事。

在第一天的課程裡教練不斷強調重心,然而在我們還無法克服這種反直覺的面向,以及熟悉摔倒這件事之前,調整重心是一件很難去思考的事情。這件事在第二天發生了些改變。

Paddling

學習雪板的第二天我們換了一個教練 M,他的教學方法與第一天的 D 不同,D 著重在以調整重心作為控制雪板的方式,然而 M 在早上的第一堂課就請我們拋下過去所學關於重心的控制方式,重新學習。

M 開門見山地提到重心調整的過程是抽象的,的確雪板學到後面重心的調整是一件重要的事,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,過度強調這件事反而會造成誤導。身體有許多動作都可以稱為調整重心,例如前面所提落葉飄時,上半身的移動並無法真正改變重心,以及初學者普遍無法把重心壓到更低的位置,導致他們切換方向的效率很差。

取代重心控制的是 M 稱為 Paddling 的方法,當你想要往右側走的時候,將右腳前掌壓下去,右腳跟微微抬起,左腳後跟壓下去左腳前掌則微微抬起來,這樣子雪板就會稍微被你扭曲,雪板會因為這個扭曲而形成板側摩擦力不同的狀態進而改變方向,

我們一開始聽 M 論述這套方法論時,並無法完全理解他的意思,畢竟我們才剛習慣以轉換重心作為控制方向的手段,然而實際使用後發現這的確比切換重心還要直接。同時它比較符合我們的直覺,兩隻腳各自做不同的事就像是我們日常的生活,因此學習 Paddling 來移動所耗的時間小於以重心移動的時間。我這才理解到光是教學方式的差異,就會帶來非常不同的結果,原本我會一直往某個方向滑動的傾向,在學會 Paddling 後自然而然地消失了。

S turn

The full S turn (https://youtu.be/xAvBRqjyyjo?feature=shared)
The full S turn (https://youtu.be/xAvBRqjyyjo?feature=shared)

學會 Heel Side(重心在腳後跟,面對山坡底) 的落葉飄以及 Toe Side(重心在腳尖,面對山頂)的落葉飄後,下個挑戰就是學習雪板初心者的大敵,S turn,你可以把 S turn 想成運用雪板,正面向山坡底,畫 S 型前進,這是滑雪板的基礎功,在滑動的過程你不斷以雪板兩側的刀鋒稍微插入雪中來煞車,這樣就不用頻頻運用大量的腳尖或是腳跟的位置來煞車,速度可以更快且穩定,同時所需的雪坡寬度也減少許多。

The tow side C turn (https://youtu.be/xAvBRqjyyjo?feature=shared)
The tow side C turn (https://youtu.be/xAvBRqjyyjo?feature=shared)

學習 S turn 的步驟是先將 S turn 從中間剖一半,分成 Heel Side 的 C turn 以及 Heel Side 的 C turn。如果是左腳在前實際練習的步驟是,首先先直板加速下行,重心壓在前腳,帶動雪板往右側移動,同時轉成面對山頂的 Toe Side 利用腳尖煞車,這個時候雪板畫出了面對右側的 C。

The heel side C turn (https://youtu.be/xAvBRqjyyjo?feature=shared)
The heel side C turn (https://youtu.be/xAvBRqjyyjo?feature=shared)

如果是帶動雪板往左側移動,則是身體依然面對山坡底,隨後以 Heel Side 煞車,雪板畫出面對左側的 C。

而練習 C Turn 以至於 S turn 最反直覺的是在直板向前加速時,稍微煞車並且轉彎的方法論是把重心壓在前腳。這對初學者而言是非常讓人害怕的事,身體在加速感下會自然而然地把身體往後壓,然而這卻是一件會讓速度加快的動作,因此學習 C turn 的時候最常看到的就是初學者直板向前加速一段,因為懼怕向後壓低身形,速度卻越來越快,隨後他們單腳拉動雪板嘗試以不自然的方式煞車,最後翻倒在雪堆裡面,久久也爬不起來。

要成功 C turn 的訣竅就是克服身體的直覺,在直板加速的時候把重心放在前腳,這樣就可以讓雪板煞車,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來思考怎麼把雪板帶到自己期待的方向。

重塑直覺

在學習雪板時,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如何重塑自己的直覺,除了左右移動時重心的調整以及 Paddling、S turn 直板加速時將重心壓在前腳這件事,身體過往記憶養成的直覺都會阻擾我們學習新的東西,在學習左右移動時頂多就是一直往右邊滑無法調整到左邊,然而在學習 C turn 以至於 S turn 時,因為速度更快,身體容易傾斜或是因為懼怕而做出不洽當的調整,最後重重地摔在雪地上。

我在初學者雪坡上花了許多時間才稍微克服自己的恐懼感。然而我真正重塑自己的直覺是在與朋友一同上綠線之後的事。

那條綠線很長,同時有著較為複雜的坡道,一開始就是一個直直向下大約 45 度的斜坡。繞過一個 C 字形之後分成兩路,一路向左上一個圓弧型的橋,另外一路則是向右鑽過一個在橋下的隧道,橋會直接接上一個向下約55度的斜坡,鑽過隧道則會先到斜坡上的平台,可以多點時間面對斜坡做心理準備。

那個斜坡很大,最寬的地方大約有六條初學者坡道寬,兩側較高,站在平台上遠遠就可以眺望到 Kiroro Peak 標誌性的煙囪屋頂,以及更遠處 Grand 的長方體建築。在壯闊的雪景裡這兩個建築物顯得矮小,視線被淹沒在無盡的雪松以及連綿的山拗之中,那天沒有下雪,風勢也不大,由於綠線的人比較少,除了雪板滑過雪地的細微聲響,以及遠處教練對著自己的學員解說怎麼陡坡 S 型下行之外,沒有其他聲響,一切都被雪地吸了進去。白茫茫之中彷彿只剩下你自己,以及那無時無刻都可以感受到其存在的雪板。漸漸的雪板也彷彿與你融合在一起,然後你往下注視著那略顯陡峭的雪坡,心中揣摩著該怎麼在這種雪坡上完成在初學者雪道的學習的動作。

朋友 A 已經先下雪坡到了接近底部的位置,他在遠處向我揮揮手。

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,稍微運用核心的力量挪動雪板,把它調整成左腳在前直板的狀態,然後推一下雪板,雪板順著斜坡緩緩往下滑,過了雪坡邊緣之後迅速下滑,那剎那的速度差讓人感到恐懼,但我調整著自己的姿勢,在超過自己可以控制的速度之前將重心放到前腳,並且將前腳尖以及後腳跟往下壓,雪板順著我的意思往右轉,我的身體向後面向山坡,順利地完成了一次 Toe Side 的 C Turn。

那感覺極度舒暢,不僅是成功在斜坡完成了一次對自己而言跨越性的挑戰,更是因為在那次的體驗中,我理解到重塑自身直覺的可能性。在那瞬間的加速度中,身體的確還是自然而然地想要向後躲,然而藉由對自己雪板的信任感,以及一種不知道從哪裡生出的自信,可以一點一點的把自己的身體往前挪,並且在轉彎當下的離心力中找回穩定的姿態,不急不慌地轉彎。

背對著山坡,面對著遠處的山頂眺望著時,感受與站在平台看著山腳截然不同,縱使背對著斜坡,仍感受到一種穩定感,我理解到自己對於高度、速度、斜度與穩定度的直覺已經有所變化,那是一種純粹的喜悅,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。我轉過身來,將雪板稍微往下坡處移動,雪板非常聽話的向下加速,我再次吸了一口氣,將重心放到前腳。

致謝

謝謝晏如、忠安、敬智、映辰閱讀這篇文章的初稿。

bud

archive